宗萨仁波切 | 如何克服你对修行大礼拜的抗拒?
四无量心
(阅读前,让我们一起发心)
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
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
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
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
为何要做大礼拜?
为何要伸直全身,投向常是肮脏的地面,然后起身再做十万遍?因为大礼拜是非常直接的皈依方式,并且是摧毁骄慢的方法之一。这是臣服于佛法真理的外在表示,也是自己愿意暴露并抛弃骄慢的一种表达。因此,当我们皈依时,将自己投在上师足前,并以身体的五个部分(前额、双手、双膝)触碰地面,尽己所能一再地做大礼拜,来显示我们彻底地臣服于上师。(在西藏传统中有两种礼拜的方式,一种是全长的大礼拜,另一种是半长的跪拜,我们通常积聚是全长的大礼拜。)
据信,大礼拜可以带来一些利益,例如来世相好庄严,或你的话语会具有份量又受人尊重,或能给朋友与同事带来正面的影响,或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员工等。有种说法是,积聚大礼拜的修行者将会与圣者为伴,因而庄严、富有,可转生善趣,并终得解脱。
不过对于凡俗之人而言,思惟大礼拜所有的心灵利益与所能积聚的福德,并不必然是激励我们最有效的方法。反而,做大礼拜有益健康的这个事实,倒是可以成为我们开始行动所需的诱因。没错!为了健身而做大礼拜,是个世俗的发心,但我不会反对它。在此未法时期,任何可以鼓励你修持佛法的方法,都有一些价值,所以,请为了锻炼身体开始做大礼拜吧!如果能这么做,你不仅能省下健身俱乐部的会费,还可以锻炼肌肉,并且积聚大量福德。
大礼拜计数:只管去算!
对大多数人而言,有个预设的目标是很有帮助的。某些人主张不应该太在乎数量,但是很多修行者认为持续记录修持的数量,既是一种正面的戒律,也是很好的鼓舞。宣称不喜欢计数的人,老实说,常是因为太懒惰而不想计算,对他们而言,光是买一串念珠来计数就已经太吃力了。他们让自己对怠惰让步,是完全失去了重点,因为勉强自己费力去做大礼拜,正是这项修持很主要的一部分。还有一些人担心,他们会由计数而对自己的成就过分感到骄傲。他们的论点是,佛法修持是用来摧毁我执与骄慢的,为何反而要冒险去巩固它?甚至有人认为整个「积聚」的概念就是意味着自私,如何积聚财富一般,因此不值得去做。在修行中,如果你强烈地感觉不想计算大礼拜的数量,并且深信这样做不会帮助自己,那么无疑地,你就应该计数。除非你正巧是位隐名之佛,否则像我们这种无明众生,通常在希望达成目标的激励下,都能完成更多。因此,每天都要记下你的大礼拜数量,即使那天只有十遍。并记住,由于做大礼拜比念诵更难,因此要统计的是大礼拜的数量,而非同时在念诵的皈依文数量。话虽如此,无论你是在往下拜或往上站,你在礼拜时都应该连续不断地念诵皈依文,但不需要去配合大礼拜的韵律。中途需要休息时,就安静地以禅坐姿势坐下,并继续念诵皈依文。你可以在每十遍或二十五遍大礼拜之后,就重新提醒自己的发心,这会非常有用。以信心确认上师就在此处看着你,不时地提醒自己,你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,并同时生起菩提心。
有时,你难免会发现自己做大礼拜只有动作,却毫无「感觉」。当这种情况发生时,只管继续做大礼拜。继续做,比浪费时间去等待「对」的感觉,结果什么也没做成要好得多。就我个人而言,当我做大礼拜时,几乎从来没有任何感觉。
在磕头时确认上师就在此处看着你,不时地提醒自己,你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,并同时生起菩提心。
如果礼拜的对象是佛陀、大藏经典或者是尊者比丘众,您想,您会积累到怎样的资粮。
——摘自《不是为了快乐》
如何克服
你对修行的抗拒
在大礼拜中途禅坐
「厌倦」是另一个问题,如果让它生根,你就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感,而完全不想做大礼拜。克服这种「抗拒」的一种方法,是在大礼拜中途穿插禅坐的修持。其它的一些好方法,包括专注于身体的感受,例如膝盖的疼痛,或思惟每个大礼拜正在摧毁生生世世的恶业,或去想象当你完全如法地做一遍大礼拜时,必定积聚无量的福德。藉由这些方式修持,一旦你被引介到更高的大圆满禅定与心性时,你终将体会到禅定真正的滋味。
接受大圆满教法的人,一旦初尝禅定的滋味,一切就会豁然开朗,你会发现自己无可回头地迷上了禅定。当然,适应新的习惯需要时间,不过如果你坚持并规律地修行,你的世界将以未曾想象过的方式开展。从那时起,禅坐将一点都不会令人感到乏味。
战胜怠惰
很多学生抱怨自己太过懒惰,什么修行也做不成,大礼拜更不用说。为了战胜他们的怠惰,我建议的方法是阅读往昔大师的故事,例如密勒日巴的传记。不过要注意,你精明的心很快就会找到方法来逃避这种启发之源。如果只靠这种方法,你很快就会变得麻木无感;一旦这种情况出现,那么即使释迦牟尼佛本人陪伴你一整个月,也无法保证你会变得较不怠惰。另一个克服怠惰的好方法是念诵祈愿文,请求自己受到保护,免于被这种沉闷与乏味的状态所困。供香、供灯,或每天修持前用心创造能激励自己的氛围,也会奏效。
找到激励自己修行的力量并不容易,即使是最老练的修行者,当他们忘记自己每天都步步接近死亡时,也会失去动力。至于那些需要照顾家庭或工作繁重、忙于餬口的人,就更难找到时间修行了。不过,讽刺的是,当我们有时间时,却缺乏动力意志力来激励自己,结果是花了更多的精力看足球赛,而非修持佛法。
抓住一切机会修行
根据巴祖仁波切所说,我们应该如同饥饿的牦牛,见到草就吃,完全不去思考要留下一块草地以后再吃。应该将你拥有的每个时刻都用于修行,并且不要忘记计数。要牢记,除非心已调伏且正念圆满,否则无论我们做什么,用来摧毁我执与骄慢的方法都会反过来变成它们强大的工具。
你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修持,边工作边做大礼拜显然不可能,不过,你可以训练自己,每次走过一扇门或听到电话铃声,就想到「菩提心」。但是要记住,不论你用什么方法来提醒自己,很快都会变成老套,并且沦为另一个无意义的仪式。因此,要不断地更换提醒自己的东西,才能让修行保持清新。
修持佛法就如同剥除层层表皮。一开始,当你看到一层外皮时,唯一的选择就是剥掉它。如此之后,你很可能突然被迷惑与怀疑所征服,甚至开始怀疑法道本身。不过,并非所有的怀疑都是有害的,有些是来自你很珍视的「分辨之心」(discriminating mind);但我们却很少去质疑它,事实上,我们总是轻易地就接受「我执」对各种事件的诠释版本。所以,如果你开始怀疑长久以来自己所接受的真理是否「真实」时,这也许是佛法开始深入你心的征兆了。
虽然更有分辨能力可能是个好征象,但切勿停驻在你的批判上,你应该继续前进。因为,也许你在法道上成功地剥除了一层表皮而有了一点进步,但很快地就要面临另一层,而那也必须剥除。事实上,无论何时你被困住,解决的方案始终是剥掉另一层表皮。只有当所有这些「进步」与「困顿」的表皮都已彻底清除,你才会抵达法道的终点。
切勿忘记,我们修持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证悟成佛,而非仅只成为慈善家或关怀病房义工等仁慈善良的人而已,更非为了获得认可或奖项。菩萨乘的弟子们不仅渴望自己证悟,更渴望一切有情众生证悟,重点是:证悟成佛就是奖品。
座修的结尾
当你完成了每天要积聚的大礼拜数量之后,就直接进入下一项修持。当你生起菩提心时,你的皈依对象就是你修行的见证者;而且,在此座修持结尾时,他们化光,而且融入于你。或者你也可以想象他们愈来愈靠近,慢慢地融入于你,而与你无二无别。尽量地安住在这种不可言说的合一境界之中。